托克逊天气最新消息_托克逊天气
1.托克逊县最底气温
2.中国地理的气候情况
3.新疆生活水平怎么样?和内地在气候方面差异大吗?
4.根据气候的干湿程度,我国划分为()、()、()、()四个干湿区
5.吐鲁番天气为什么那么热
6.气候对新疆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影响
一. 光热丰富,降水稀少
新疆气候特征是干旱,表现为光热丰富,降水稀少。
干旱环境形成的原因是远离海洋和高山环绕。来自海洋的水分在长途输送过程中逐渐减少,到达新疆上空时又被高山阻挡,不但水分减少,也形成降水分布的地区差异。
二.逆温层山地是
冬季避冷胜地
由于天山能阻挡冷空气南侵,天山成为气候分界线,北疆属中温带,南疆属暖温带。
年平均气温南疆平原10C-13C,北疆平原低于10C。极端最高气温吐鲁番曾达48.9C,极端最低气温富蕴县境可可托海曾达-51.5C。日平均大与10C的年累积气温,南疆平原4000C以上,北疆平原大多不到3500C。南疆平原无霜期200-220天,北疆平原大多不到150天。
山地气温夏季垂直递减明显,递减率为6C-8C/1000米。天山北坡中山带冬季存在逆温层,逆增率3C一5C/1000米。逆温层山地是冬季放牧场和避冷胜地,如乌鲁木齐市南山滑雪场。三.降水北疆多于南疆
年日照时数分布规律是:从北向南略减,阿勒泰3001小时,皮山2574小时;由西向东增加,霍城2828小时,星星峡3549小时;从平原至山区,北疆减少,南疆增加,原因是北疆山地阴雨天多,商疆平原浮尘、沙暴天气较多。
新疆的降水主要来自大西洋的盛行西风气流,其次来自北冰洋的冷湿气流,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季风都难进入新疆。全疆平均年降水量仅145毫米,为中国平均值(630毫米)的23%,在全球同纬度各地中,新疆几乎是最少的。降水分布规律是:北疆多于南疆,西部多于东部,山地多于平原,盆地边缘多于盆地中心,迎风坡多于背风坡。北疆山地400-600毫米,局部接近1000毫米。天山南坡20-400毫米,昆仑山北坡200-300毫米。准噶尔盆地边缘150-250毫米,中心及东部100-150毫米。塔里木盆地西及北缘50-70毫米,东及南缘20-50毫米,中心不到20毫米,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县城附近仅4毫米。
托克逊县最底气温
吐鲁番是我国气温最高的地方,历史上就有“火洲”之称。据观测,这里的最高气温达到过摄氏49.6度,地表温度也曾达到摄氏89.2度,当地民间有沙窝里蒸熟鸡蛋、石头上烤熟面饼的说法。吐鲁番日最高气温高于摄氏35度的炎热日年均100天以上,高于摄氏40度的酷热日年均35—40天。不谙内情的人常常疑问:这么酷热的天气,当地人怎么生活?原来,这里气温虽然高,但相对湿度却很低,高温低湿,虽热而不闷。另外昼夜温差很大,常可达20度。正午朗日高照,炎热如夏,早晚则清凉宜人,十分舒适。吐鲁番的春天也较乌鲁木齐等其他新疆城市要早40多天,当这些地方还是冰雪料峭时,吐鲁番盆地已经绿染枝头,适宜旅游的季节每年较新疆平均时间长四个月左右。
吐鲁番盆地属大陆荒漠性气候,干旱炎热,年降水量约16毫米,蒸发量高达3000毫米,夏季最高气温有过49.6℃的纪录,6~8月平均最高气温都在38℃以上。中午的沙面温度,最高达82.3℃,因此这里自古有“火洲”之称。日照时间长,全年约3200小时,无霜期210天左右。由于盆地气压低,吸引气流流入,这里也是全国有名的“风库”。达坂城吹下的春季风暴,每秒达50米,七角井吹下的大风,曾吹翻过车辆。
中国地理的气候情况
托克逊县气候特点
托克逊县全年气温以1月最冷,7月最热,气温年较差40~47.5℃。春秋两季气温变化剧烈,尤其是春季,月升温速度平均10℃左右。年日照时数长;蒸发量大;降水量少但局地性强。年极端最高气温48.0℃,年极端最低气温-24.6℃,年平均气温14.1℃,年平均降水量8.8 mm,气候差异显著,对农业生产影响极大。
新疆生活水平怎么样?和内地在气候方面差异大吗?
1.气候复杂多样
中国幅员辽阔,跨纬度较广,距海远近差距较大,加之地势高低不同,地形类型及山脉走向多样,因而气温降水的组合多种多样,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气候。从气候类型上看,东部属季风气候(又可分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西北部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属高寒气候。从温度带划分看,有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和青藏高原区。 从干湿地区划分看,有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之分。而且同一个温度带内,可含有不同的干湿区;同一个干湿地区中又含有不同的温度带。因此在相同的气候类型中,也会有热量与干湿程度的差异。地形的复杂多样,也使气候更具复杂多样性。
2.季风气候显著
中国的气候具有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的季风气候特征。由于中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东部,又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西岸,西南距印度洋也较近,因之气候受大陆、大洋的影响非常显著。冬季盛行从大陆吹向海洋的偏北风,夏季盛行从海洋吹向陆地的偏南风。冬季风产生于亚洲内陆,性质寒冷、干燥、在其影响下,中国大部地区冬季普遍降水少,气温低,北方更为突出。夏季风来自东南面的太平洋和西南面的印度洋,性质温暖、湿润、在其影响下,降水普遍增多,雨热同季。中国受冬、夏季风交替影响的地区广,是世界上季风最典型、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地区。和世界同纬度的其他地区相比,中国冬季气温偏低,而夏季气温又偏高,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于夏季,这些又是大陆性气候的特征。因此中国的季风气候,大陆性较强,也称作大陆性季风气候。
气候条件的优势 复杂多样的气候,使世界上大多数农作物和动植物都能在中国找到适宜生长的地方,使中国农作物与动植物都非常丰富。
玉米的故乡在墨西哥,引种到中国后却广泛种植,已成为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红薯最早引种在浙江一带,在中国普遍种植。
中国季风气候显著的特征,也为中国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因夏季气温高,热量条件优越,这使许多对热量条件需求较高的农作物在中国种植范围的纬度远比世界上其他同纬度国家的偏高,水稻可在北纬52°的黑龙江省呼玛县种植。夏季多雨,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温暖湿润,物产富饶,是亚热带季风气候,而与之同纬度的非洲北部、阿拉伯半岛等地却多呈干旱、半干旱的荒漠景观。
中国气候虽然有许多方面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但也有不利的方面,中国灾害性天气频繁多发,对中国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也常常造成不利的影响,其中旱灾、洪灾、寒潮、台风等是对中国影响较大的主要灾害性天气。
中国的旱涝灾害平均每年发生一次,北方以旱灾居多,南方则旱涝灾害均有发生。
在夏秋季节,中国东南沿海常常受到热带风暴——台风的侵袭。台风(热带风暴发展到特别强烈时称为台风)以6—9月最为频繁。
在中国的秋冬季节,来自蒙古、西伯利亚的冷空气不断南下,冷空气特别强烈时,气温骤降,出现寒潮。寒潮可造成低温、大风、沙暴、霜冻等灾害。 1.冬季气温的分布
从1月等温线图可看出:0℃等温线穿过了淮河—秦岭—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此线以北(包括北方、西北内陆及青藏高原)的气温在0℃以下,其中黑龙江漠河的气温在-30℃以下;此线以南的气温则在0℃以上,其中海南三亚的气温为20℃以上。因此,南方温暖,北方寒冷,南北气温差别大是中国冬季气温的分布特征。
这一特征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纬度位置的影响 冬季阳光直射在南半球,中国大部处于北温带,由太阳辐射获得的热量少,同时中国南北纬度相差达50℃,北方与南方太阳高度差别显著,故造成北方大部地区气温低,且南北气温差别大。
冬季风的影响 冬季,从蒙古、西伯利亚一带常有寒冷干燥的冬季风吹来,北方地区首当其冲,因此更加剧了北方严寒并使南北气温的差别增大。
2.夏季气温的分布
从中国夏季7月等温线图上可以看出:除了地势高的青藏高原和天山等以外,大部地区在20℃以上,南方许多地方在28℃以上;新疆吐鲁番盆地7月平均气温高达32℃,是中国夏季的炎热中心。所以除青藏高原等地势高的地区外,中国普遍高温,南北气温差别不大,是中国夏季气温分布的特征。
其形成原因有:夏季阳光直射点在北半球,中国各地获得的太阳光热普遍增多。加之北方因纬度较高,白昼又比较长,获得的光热相对增多,缩短了与南方的气温差距,因而中国中国普遍高温。
3.中国的温度带
中国用积温来划分温度带,当日平均气温稳定升到10℃以上时,大多数农作物才能活跃生长,所以通常把日平均气温连续≥10℃的天数叫生长期。把生长期内每天平均气温累加起来的温度总和叫积温。一个地区的积温,反映了该地区的热量状况。根据积温的分布,中国划分了5个温度带和一个特殊的青藏高原区。 不同的温度带内热量不同,生长期长短不一,耕作制度和作物种类也有明显差别。
温度带的划分及耕作 温度带 ≥10℃积温 生长期(天) 分布范围 耕作制度 主要农作物 热带 >8000℃ 365 海南全省和滇、粤、台三省南部 水稻一年三熟 水稻、甘蔗、天然橡胶等 亚热带 4500℃—8000℃ 218—365 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 一年二至三熟 水稻、冬麦、棉花、油菜等 暖温带 3400℃—4500℃ 171—218 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及南疆 一年一熟至两年三熟 冬麦、玉米、棉花、花生等 中温带 1600℃—3400℃ 100—171 东北、内蒙古大部分及北疆 一年一熟 春麦、玉米、亚麻、大豆、甜菜等 寒温带 <1600℃ <100 黑龙江省北部及内蒙古东北部 一年一熟 春麦、马铃薯等 青藏高原区 <2000℃ (大部分地区) 0—100 青藏高原 部分地区一年一熟 青稞等 1.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
从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可看出: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在淮河—秦岭—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一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在大兴安岭—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东南端一线。塔里木盆地年降水量少于50毫米,其南部边缘的一些地区降水量不足20毫米;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平均年降水量仅5.9毫米,是中国的“旱极”。 中国东南部有些地区降水量在1600毫米以上,台湾东部山地可达3000毫米以上,其东北部的火烧寮年平均降水量达6000毫米以上,最多的年份为8408毫米,是中国的“雨极”。
中国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的规律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各地区差别很大,大致是沿海多于内陆,南方多于北方,山区多于平原,山地中暖湿空气的迎风坡多于背风坡。
2.降水量的时间变化
中国降水量的时间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季节变化是一年内降水量的分配状况。中国降水的季节分配特征是: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集中在5—10月;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集中在7、8月。中国中国大部分地区夏秋多雨,冬春少雨。
年际变化是年与年之间的降水分配情况。中国大多数地区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一般是多雨区年际变化较小,少雨区年际变化较大;沿海地区年际变化较小,内陆地区年际变化较大。而以内陆盆地年际变化最大。
3.季风活动与季风区
中国降水在空间分布与时间变化上的特征,主要是由于季风活动影响形成的。发源于西太平洋热带海面的东南季风和赤道附近印度洋上的西南季风把温暖湿润的空气吹送到中国大陆上,成为中国夏季降水的主要水汽来源。
在夏季风正常活动的年份,每年4、5月暖湿的夏季风推进到南岭及其以南的地区。广东、广西、海南等省区进入雨季,降水量增多。
6月夏季风推进到长江中下游,秦岭—淮河以南的广大地区进入雨季。这时,江淮地区阴雨连绵,由于正是梅子黄熟时节,故称这种天气为梅雨天气。
7、8月夏季风推进到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华东、东北等地进入雨季,降水明显增多。9月间,北方冷空气的势力增强,暖湿的夏季风在它的推动下向南后退,北方雨季结束。10月,夏季风从中国大陆上退出,南方的雨季也随之结束。
在中国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连线以西以北的地区,夏季风很难到达,降水量很少,故唐诗中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名句。习惯上我们把夏季风可以控制的地区称为季风区,夏季风势力难以到达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
4.中国的干湿地区
干湿状况是反映气候特征的标志之一,一个地方的干湿程度由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决定,降水量大于蒸发量,该地区就湿润,降水量小于蒸发量,该地区就干燥。干湿状况与天然植被类型及农业等关系密切。中国各地干湿状况差异很大,共划分为4个干湿地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 干湿地区的划分区域年降水量(mm) 干湿状况 分布地区 植被 土地利用 湿润区 >800 降水量>蒸发量 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南部、内蒙古东北部、东北三省东部 森林 以水田为主的农业 半湿润区 >400 降水量>蒸发量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大部、青藏高原东南部 森林——草原 旱地为主的农业 半干旱区 <400 降水量<蒸发量 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的一部分、青藏高原大部 草原 草原牧业、灌溉农业 干旱区 <200 降水量<蒸发量 新疆、内蒙古高原西部、青藏高原西北部 荒漠 高山牧业、绿洲灌溉农业
根据气候的干湿程度,我国划分为()、()、()、()四个干湿区
自治区成立50年来,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新疆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是新疆各族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时期。
2004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0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245元,分别比18年增长22.5倍和17.9倍。全区农民人均住房面积19.1平方米,城市居民人均使用面积18.82平方米,分别比1981年增长1.4倍和2.1倍,居住环境日益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饮食、衣着消费由量的需求向质的提高和多样化转变;耐用消费品拥有量迅速增加,升级换代明显加快;科技文化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精神生活丰富多彩。医疗卫生条件不断好转,各族人民的身体素质不断提高,全区人口平均寿命从1949年的不足30岁延长到目前的67.41岁。
新疆新闻在线网8月28日消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城调队统计显示,新疆居民生活水平近年来不断提高,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预计今年新疆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中,食品支出只占三分之一。
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品支出总额的比重,它是衡量居民家庭收入状况高低的晴雨表,食品支出所占比重越低,居民生活质量越高。
据自治区城调队统计,1992年新疆城镇居民家庭消费品支出中,食品支出占49.63%,到2002年,食品所占比重已下降为33.94%,下降了15.69个百分点。而教育、文化、、服务的比重由1992年的8.33%上升到2002年的15.63%,超出衣着和居住,成为继食品支出之后的第二大支出项。
自治区城调队分析,20世纪80年代初期,新疆民众的消费以吃、穿等基本生存需求为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恩格尔系数比重逐年下降。食品消费支出比重下降的同时,衣着支出比重也在下降。从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情况来看,用于人力资本投资的教育、文化、卫生、保健支出等比重今后将不断上升。(新华网)
新疆气候特征
一. 光热丰富,降水稀少
新疆气候特征是干旱,表现为光热丰富,降水稀少。
干旱环境形成的原因是远离海洋和高山环绕。来自海洋的水分在长途输送过程中逐渐减少,到达新疆上空时又被高山阻挡,不但水分减少,也形成降水分布的地区差异。
二.逆温层山地是
冬季避冷胜地
由于天山能阻挡冷空气南侵,天山成为气候分界线,北疆属中温带,南疆属暖温带。
年平均气温南疆平原10C-13C,北疆平原低于10C。极端最高气温吐鲁番曾达48.9C,极端最低气温富蕴县境可可托海曾达-51.5C。日平均大与10C的年累积气温,南疆平原4000C以上,北疆平原大多不到3500C。南疆平原无霜期200-220天,北疆平原大多不到150天。
山地气温夏季垂直递减明显,递减率为6C-8C/1000米。天山北坡中山带冬季存在逆温层,逆增率3C一5C/1000米。逆温层山地是冬季放牧场和避冷胜地,如乌鲁木齐市南山滑雪场。三.降水北疆多于南疆
年日照时数分布规律是:从北向南略减,阿勒泰3001小时,皮山2574小时;由西向东增加,霍城2828小时,星星峡3549小时;从平原至山区,北疆减少,南疆增加,原因是北疆山地阴雨天多,商疆平原浮尘、沙暴天气较多。
新疆的降水主要来自大西洋的盛行西风气流,其次来自北冰洋的冷湿气流,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季风都难进入新疆。全疆平均年降水量仅145毫米,为中国平均值(630毫米)的23%,在全球同纬度各地中,新疆几乎是最少的。降水分布规律是:北疆多于南疆,西部多于东部,山地多于平原,盆地边缘多于盆地中心,迎风坡多于背风坡。北疆山地400-600毫米,局部接近1000毫米。天山南坡20-400毫米,昆仑山北坡200-300毫米。准噶尔盆地边缘150-250毫米,中心及东部100-150毫米。塔里木盆地西及北缘50-70毫米,东及南缘20-50毫米,中心不到20毫米,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县城附近仅4毫米。
吐鲁番天气为什么那么热
一 八年级地理[上]期中复习提纲<br> 世界看中国<br> 辽阔的疆域<br> 从东西半球看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看位于北半球,从世界大洲和大洋的位置关系看是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的国家。<br> 纬度位置看,我国领土南北跨纬度很广东省,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位北回归线南的热带<br> 从海陆位置看,我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与许多国家接壤;东部濒临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br> 陆上国界线长达20000多千米,相邻的国家有14个<br> 我国最北最南最西最东(4)<br> 我国从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它们与太平洋连成一片。<br> 我国领海及内水面积为37万平方千米,管辖的海域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海洋大国之一<br> 我国的大陆海岸线长(5)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6个<br> 渤海还有我国最大的盐场——长芦盐场,东海有我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台湾岛西测的台湾海峡,是我国南北海上航行、祖国大陆与台湾交往的必经通道。<br> 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 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 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中国政区图(7)<br> 我国共有34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我国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和省级行政中心(10)<br> 众多的人口<br> 人口东多西少,我国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35人,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39)的3倍多。<br> 多民族的大家庭<br> 在我国各民族中,汉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2%,另外55个民族人口较少,总共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被称为少数民族。<br> 汉族遍及全国各地,以东部和中部最为集中,少数民族的分布相对分散。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br> 各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br> 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名称,人口和主要分布地区(19)我国民族的分布图(18)<br> 二 中国的自然环境<br> 地势和地形<br> 我国西部多为山地,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则为平原和丘陵为主,地势总特征是西部高.东部低。<br> 中国地势阶梯示意图(22)从青藏高原向北、向东,各类地形呈阶梯状逐级降低<br> 我国地形分布大势图(24)<br> 山脉多为东西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南北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较少。<br> 山脉和山脉之间镶嵌着四大高原(25),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br> 我国的平原和丘陵主要集中在东部,这是农业发达、城镇集中、经济繁荣的地区。<br> 中国陆上主要山脉(26)<br>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和高原多集中在本部地区。<br> 山地交通的不便(28)<br> 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29)<br> 山区开发利用的有利和不利条件(30)<br> 我国三分之二以上的贫困县分布在本部的山区(30)<br> 气候多样 季风明显<br> 我国南北气温差别很大,1月0摄氏度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在这条线以南,1月平均气温在0摄氏度<br> 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龙江的漠河镇,夏季最热的地方是新疆的吐鲁番<br> 我国从北到南可以划分为5个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另外,还有一个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高原气候区<br> 我国温度带的划分(33)<br> 我国各地区的降水差别很大,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br> 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35)<br> 我国年降水量的最高记录是:台湾的火烧寮,年降水量最少的是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br> 一个地方降水量与蒸水量的对比关系,反映气候的湿润程度。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气候湿润。依据气候的干湿程度,我国可以划分为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我国干旱、半干旱气候区面积广大,主要位于西北部地区。<br> 我国干湿地区(36)<br> 降水量的不同,会影响不同的建筑、饮食、民俗等许多方面。<br> 气候湿润程度直接影响到植被的生长<br> 气候干湿程度不同会影响农业类型主要农作物的生长(37)<br> 我国形成了典型的季风气候(很容易带来各种灾害性天气40)干旱,台风,寒潮,洪涝41<br> 冬季风带来的气流寒冷干燥,是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夏季风能带来丰富的水汽,形成了我国的雨季。,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为界,把我国划分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很明显,降水丰富,主要集中于夏季;非季风区受海陆位置,地形等因素的制约,夏季风很难到达、降水稀少,全年都比较干旱。<br> 我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39)锋面雨(39)<br> 不同的气候类型(42)东部地区主要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气候,西北地区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在青藏高原地区就形成了独特的高山气候。<br> 我国的气候复杂多样,这对我国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43)<br> 河流和湖泊<br> 我国是世界上河湖众多的国家之一<br> 我国的主要河流和湖泊(咸水湖,淡水湖44)<br> 我国的河流大多分布在东南部外流区内。汛期(45)<br> 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和罗布泊(45)京杭运河(46)<br> 我国的内流区和外流区(46)<br> 黄河进入下游平原地区,河道变宽,坡度变缓。河水流速减慢,携带的泥沙沉积下来,使河床逐渐抬高,成为“地上河”。 黄河流域水系(48)<br> 黄土高原是我国严重水土流失地区之一<br> 黄河的忧患(51)凌汛.黄河出孟津以后,进入华北平原.河道变得宽坦,水流缓慢,泥沙淤积旺盛。<br>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脉,注入东海。它是我国长度最长、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有“水能宝库”和“黄金水道”之称。长江水能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水能蕴藏量占全国三分之
气候对新疆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影响
吐鲁番盆地属于独特的暖温带干旱荒漠气候。主要特点是:干燥、高温、多风。盆地内,年日照时数长;蒸发量大;降水量少但局地性强。火焰山以南夏季漫长而酷热,冬少严寒,风小雪少。春季升温迅速而不稳定,干燥少雨,风多力强。秋季秋高气爽,降温迅速,温差大。与山南相比火焰山以北四季分明,冬多严寒,夏少酷热,降水量偏多。春、秋两季较山南长半个月。 1、气温情况 吐鲁番地区年平均气温山南、山北的气候分区较明显,差别近2℃。盆地中低于海平面、高于海平面、戈壁、沙漠、山区的年平均气温也有差异。全年气温以1月最冷,7月最热,气温年较差40-47.5℃。春秋两季气温变化剧烈,尤其是春季,月升温速度平均10℃左右。 冬季(12月-2月)气候特点:干冷、寒冷期短,风小雪少,无稳定积雪,多晴朗天气。平均入冬期:吐鲁番和托克逊为11月23日,鄯善为11月16日。冬季最低气温吐、鄯、托分别为-25.2℃、-26.3℃、-24.6℃,均出现在七十年代中后期。冬季最大冻土深度:吐鲁番83厘米,鄯善117厘米,托克逊86厘米。 春季(3月-5月)气候特点:升温迅速而不稳定,干燥少雨,春旱严重,风多力强,开春期早。平均开春期(候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吐鲁番2月19日、鄯善2月28日、托克逊2月21日。 夏季(6月-8月)气候特点:入夏期早,光照充足、炎热期长、高温酷热、多干热风天气,降水量少但局地性强,常引发局地洪水。两县一市的平均入夏期:吐鲁番4月27日、鄯善5月12日、托克逊5月2日。平均炎热日数(最高气温≥35℃日数)吐、鄯、托分别为98天、71天、92天;酷热日数(最高气温≥40℃日数)分别为34天、13天、29天。吐、鄯、托最高气温分别为47.7℃、46.5℃、48.0℃。 秋季(9月-11月)气候特点:秋高气爽、天气晴朗,降温迅速、昼夜温差大,大风天气少,日照充足,降雨稀少。平均初霜期:吐鲁番11月4日、鄯善10月21日、托克逊10月29日。 2、降水量概况 吐鲁番是我国降水最少最干旱的地方,也是世界上干旱少雨区之一。年平均降水量16.4毫米,且分布不均,季节差异大,持续性降水少、多属于间歇性。山区多于盆地,山北多于山南,由北向南逐渐减少,且愈南愈少;无降水日数较长。同时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较大;山北最多的年份可达76.8毫米(鄯善1998年),最少的年份仅有12.6毫米(鄯善1985年);山南降水最多的年份可达33.4毫米(吐鲁番1998年),最少的年份仅有4.3毫米(吐鲁番16年)。全年降水量以夏季最多,春季次之。 3、日照和蒸发 吐鲁番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光能丰富,年平均总辐射量5938.3兆焦耳/平方米,最多年63.0兆焦耳/平方米,最少年5648.2兆焦耳/平方米,年中最大值出现在7月,为680.3-800.2兆焦耳/平方米,春季大于秋季。全年总日照时数平均为3056.4小时,年总日照时数最多达3349.6小时,最少2829.7小时,年日照百分率69%。 吐鲁番气候干燥,蒸发能力强,平均蒸发量为2837.8毫米;蒸发量的变化特点为:由北向南逐渐增大,且全年以春末和夏季蒸发量最为旺盛,4-8月蒸发量占全年的75%以上。
疆气候特征是干旱,表现为光热丰富,降水稀少。 干旱环境形成的原因是远离海洋和高山环绕。来自海洋的水分在长途输送过程中逐渐减少,到达新疆上空时又被高山阻挡,不但水分减少,也形成降水分布的地区差异。 二.逆温层山地是 冬季避冷胜地 由于天山能阻挡冷空气南侵,天山成为气候分界线,北疆属中温带,南疆属暖温带。 年平均气温南疆平原10C-13C,北疆平原低于10C。极端最高气温吐鲁番曾达48.9C,极端最低气温富蕴县境可可托海曾达-51.5C。日平均大与10C的年累积气温,南疆平原4000C以上,北疆平原大多不到3500C。南疆平原无霜期200-220天,北疆平原大多不到150天。 山地气温夏季垂直递减明显,递减率为6C-8C/1000米。天山北坡中山带冬季存在逆温层,逆增率3C一5C/1000米。逆温层山地是冬季放牧场和避冷胜地,如乌鲁木齐市南山滑雪场。三.降水北疆多于南疆 年日照时数分布规律是:从北向南略减,阿勒泰3001小时,皮山2574小时;由西向东增加,霍城2828小时,星星峡3549小时;从平原至山区,北疆减少,南疆增加,原因是北疆山地阴雨天多,商疆平原浮尘、沙暴天气较多。 新疆的降水主要来自大西洋的盛行西风气流,其次来自北冰洋的冷湿气流,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季风都难进入新疆。全疆平均年降水量仅145毫米,为中国平均值(630毫米)的23%,在全球同纬度各地中,新疆几乎是最少的。降水分布规律是:北疆多于南疆,西部多于东部,山地多于平原,盆地边缘多于盆地中心,迎风坡多于背风坡。北疆山地400-600毫米,局部接近1000毫米。天山南坡20-400毫米,昆仑山北坡200-300毫米。准噶尔盆地边缘150-250毫米,中心及东部100-150毫米。塔里木盆地西及北缘50-70毫米,东及南缘20-50毫米,中心不到20毫米,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县城附近仅4毫米。
目前的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了水循环加快,尤其干旱区水循环加快更加明显,降水和蒸发增加。自19世纪末小冰期结束以来,新疆呈现出了与全球一致的变暖趋势,气候环境基本处于暖干状态之下。1987年起新疆出现了气候转向暖湿的信号,尤以天山西部地区为强劲。降水量、雪冰消融量和河川径流量连续增加至今日,导致平原湖泊水位持续上升,面积逐年扩大,早己干涸的湖盆也出现生机。与此同时,洪水灾害连年发生,而且越来越凶猛,不断出现百年,以至千年的洪峰。此间,植被环境改善,绿洲春色盎然,沙漠化止步,沙尘暴锐减。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