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今天天气预报24小时_今日气象台天气预报福清市15天

5.8.1 技术准备

5.8.1.1 工作情况

2008 年度国家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服务在 5 月 1 日至 9 月 30 日开展,每日一次。由于汶川地震和台风活动以及强降雨影响,2008 年加强并延续了预警预报值班。5月 13 日以后针对地震灾区加密了预报频次,由每日 1 次增加为 2 ~ 3 次,增加了 60 次。预警预报期也从 9 月 30 日延续到 10 月 4 日( 台风“海高斯”登陆) ,11 月 5 日又增加了 1次,增加了 6 天。

2008 年预警预报值班共 159 天,制作预警预报产品 213 份。在中央电视台发布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信息 94 次( 其中 4 级 93 次,5 级 1 次) ,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发布 94 次,在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上发布 176 次( 3 级以上) ,在国土部网上发布 94 次。

由于汶川地震区山坡岩土体更加松散破碎、余震不断、强降雨天气频繁出现的情况,加强了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工作。主要是加密了预报频次,适度提高了地质灾害预报等级。制作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产品的频次从每日 1 次增加到每日 3 次,分别在中央电视台早晨 7 点、中午 12 点和晚上 7 点 30 分气象节目发布,并在中央电视台多个频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随气象节目一起滚动播出,同时在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上实时发布。警示当地居民和抢险救灾人员注意防范地震余震和降雨引发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警示临时居住帐篷和救灾场所的百姓要避开山体斜坡、河流沟口等易发地质灾害的部位,提醒沿山路行驶的车辆和行人要注意山体滑坡、崩塌落石和泥石流。

适当增加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的频次的工作流程为: 国家气象中心提出,经与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会商后联合发布。西太平洋洋面生成( 强) 热带风暴后,若预测可能影响中国大陆,国家气象中心提前告知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以便针对东南沿海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5.8.1.2 预警产品计算

( 1) 集成了两代预警模型

为了便于新旧预警模型并行使用、相互校验,提高预警预报计算结果的精确性,新的预警预报系统软件中将第一代预警模型( 临界雨量模型) 、第二代预警模型( 显式统计预警模型) 集成在同一系统中( 图 5.35) 。

第一代预警模型( 临界雨量模型) : 基于雨量站点的地质灾害预报,预警计算在雨量站点上完成,在雨量站点上生成不同等级的预警等级点。

第二代预警模型( 显式统计预警模型) : 以剖分的网格( 10km ×10km) 为单位,在每个预警网格上计算预警产品值。

图 5.35 两代预警模型集成使用

( 2) 可用分步式计算与一站式计算两种计算方式

分布式计算主要是分为: 气象数据自动导入-预报产品计算两步进行,便于预警产品计算之前先完成下载雨量、数据导入、数据分布查看等操作( 图 5.36) 。一站式计算: 将数据导入、产品计算从头到尾一步完成,便于日常预警值班的方便快捷。

图 5.36 分步式计算与一站式计算两种计算方式

5.8.1.3 数据管理

( 1) 雨量数据自动下载

当气象部门将前期实况雨量和次日的预报雨量上传到 FTP 地址上后,无论是一站式计算,还是分布式计算方式,预报员使用预警软件时第一步就是直接从 FTP 上下载数据,下载完毕后自动提示,并直接导入软件系统参加计算。

中国地质灾害区域预警方法与应用

( 2) 数据自动备份

根据日常工作需求,软件实现在计算完成后,完成原始雨量数据的自动备份、预警产品结果的自动备份( 图 5.37) 。

图 5.37 数据自动备份

原始雨量数据备份到目录“D: \2008rain\0701\”

Copy ftp: / /129.179.10.68 / c-cma / a-forecast /0701 / 整个文件夹。

预警产品结果数据备份到目录“D: \2008results\0701\”

Copy “data \ publish \ ”下的 3 个文件:

gt080701.doc; gt080701.txt; 080701.bmp; 080701.jpg;

Copy “data \ result \ ”下的 3 个文件 080701.w l; 080701.w p;

Copy “data \ station \080701.w t”

5.8.1.4 数据查询

数据查询功能中,除地质背景环境条件查询( 图 5.38,首先在图层管理栏内打开要查询的地质环境条件数据,然后使用“查看属性”来查看相应的地质环境条件) 外,本次软件改进中主要增加了较强大的雨量数据的查询功能。

雨量查询功能主要是基于雨量站点的原始查询、统计查询以及数据导出等功能。通过右键点击“站点查询”,即可得到各雨量站点的信息,主要包括: 实况雨量、累计雨量、14 时雨量、条件查询 4 个选项卡。

图 5.38 地质背景环境条件查询

实况雨量: 查询结果是所选雨量站点的逐日 24h 雨量值( 图 5.39) 。累计雨量查询结果是所选雨量站点的逐日累计雨量,系统设计为累计 7d 的雨量。

图 5.39 雨量查询窗口

14 时雨量: 查询结果是当前日期 8 时至 14 时的 6h 实况雨量、经过计算得到的当前日期 14 时至昨日 14 时的实况雨量。

条件查询: 主要是一些较复杂的定制查询功能和查询结果导出功能。可以通过选择站号、站名、起始日期、终止日期,进行不同时间段各个雨量站点的累计雨量查询( 图5.40) 。

图 5.40 条件查询

5.8.1.5 预警产品修正

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产品自动完成后,预报员可根据经验或会商结果对预警产品进行修正。关于预警产品修正依据方面,增加了分省易发区图; 产品背景数据补充县界、县名以及地貌简图。

( 1) 增加了分省( 区、市) 易发区图( 图 5.41)

图 5.41 分省( 区、市) 易发区图

( 2) 修正了产品背景数据( 图 5.42,图 5.43)

图 5.42 中国地貌底图

图 5.43 预警区县界县名

5.8.1.6 软件界面与显示

软件界面作了进一步的完善; 图层显示标准化等,如不同雨量用不同的颜色大小进行标记; 不同预警等级的颜色也给出相应的颜色显示标准。

( 1) 软件界面

从每日预警值班的角度,进一步完善和简化了预警软件界面,图层控制管理窗口使用更加清晰方便( 图 5.44) 。

图 5.44 完善后的软件界面

( 2) 图层显示标准化

不同雨量用不同的颜色大小进行标记。关于当日 8 点、14 点雨量显示的相关约定根据雨量大小( 子图号均为 34) ( 图 5.45) :

图 5.45 8 点实况雨量显示标准化

≥250mm: 深红色( 253) ,RGB 为 151 31 23; 子图宽度和高度均为 60;

100 ~ 250mm: 粉红色( 183) ,RG B 为 255 0 191; 子图宽度和高度均为 50;

50 ~ 100mm: 蓝色( 5) ,RG B 为 0 0 255; 子图宽度和高度均为 40;

25 ~ 50mm: 浅蓝色( 19) ,RG B 为 135 135 255; 子图宽度和高度均为 30;

10 ~ 25mm: 绿色( 90) ,RG B 为 0 175 0; 子图宽度和高度均为 20;

< 10mm: 浅绿色( 7) ,RG B 为 0 255 0; 子图宽度和高度均为 10。

( 3) 预警等级颜色标准化

( RGB,图 5.46)

图 5.46 预警等级颜色标准化

5.8.1.7 矢量化网上发布

将发布的预警产品格式改为矢量化格式,从而实现预警产品查询的方便快捷和精确定位( 可直接查询到县级行政区域) ( 图 5.47) 。根据需要可实现雨量数据的实时显示与查询; 同时,能够满足每日多次预警产品的发布需求。

图 5.47 改进的矢量化网上发布及放大后效果

5.8.2 5 级地质灾害警报区

2008 年汛期,共发布了 1 次 5 级预警预报信息。我们对这次预报的地质灾害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

5.8.2.1 5 级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情况

2008 年 7 月 20 日下午,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收到中国气象局的天气预报: 未来 24 小时( 7 月 20 日 20: 00 ~7 月 21 日 20: 00) 甘肃南部、四川中部和北部、陕西西南局部、宁夏南部局部等地震影响区,以及吉林东南部、辽宁东部有暴雨( 50mm) 。其中甘肃南部局部、四川中部局部和北部局部,以及吉林东南局部有大暴雨( 100mm) 。

针对气象局降雨预报和预测暴雨地区的地质环境条件,经过与被预警区省级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技术单位和气象局会商,我们发布了如下预警预报信息: 今日 20: 00 至明日 20:00,甘肃南部、四川中部和北部、陕西西南局部、宁夏南部局部等地震影响区,以及吉林东南部、辽宁东部局部发生地质灾害可能性较大( 3 级) 。其中,甘肃南部局部、四川中部局部和北部局部等地震重灾区发生地质灾害可能性大或很大( 4 ~5 级) ( 图 5.48) 。

图 5.48 7 月 20 日降雨预报等值线和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区域

5.8.2.2 地质灾害发生情况与地质环境条件

根据四川、甘肃国土厅地质环境处获得反馈信息,7 月 20 日晚至 7 月 22 日期间,四川省东南部发生较大地质灾害 47 处; 甘肃省南部发生较大地质灾害 8 处。

四川省 7 月 20 ~22 日发生的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四川省东部和中南部。在地质环境分区上分别属于盆地东华蓥山平行岭谷地质环境区和峨眉山高中山地质环境区。

盆地东华蓥山平行岭谷地质环境区: 以剥蚀构造地形为主,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山高谷深,岭谷相间,山岭海拔 700 ~1700m,间以石灰岩槽状谷地或山间小盆地,山间盆地一般海拔 300 ~500m,相对高差 100m 左右。地形坡度 30° ~35°,背斜山地区较陡。侏罗系分布最广( 达 80%以上) 。地层岩性为泥岩、砂质泥岩、岩屑长石砂岩、粉砂岩不等厚互层组成软硬相间的岩体主要组合。构造呈北东—北北东走向,由一系列平行的狭长不对称箱状背斜组成,断裂少见。区域地壳属间歇性面状抬升,地壳活动较强。区域最大地震震级为 5.75 级,地震基本烈度为Ⅵ-Ⅶ。

峨眉山高中山地质环境区: 以高中山地貌为主,地势由北向南渐增,海拔 1000 ~3700m,切割深度 500 ~1000m,地形坡度15° ~40°,山坡上缓下陡,山顶圆缓,沟谷狭窄。地层包括下古生界的碳酸盐岩、变质岩,以及中生界的砂岩、泥岩和火山喷发的玄武岩等。软硬相间的岩体组合,类型较多,岩层较破碎。构造以南北向的褶皱、断裂为主,兼有北东向、北西向断裂切割,地层错落,岩层破碎,地壳活动较强,地震烈度为Ⅷ度。滑坡、崩塌、泥石流较发育。

甘肃省发生的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陇南山地。该地区属西秦岭山地,地势西高东低,海拔 2500 ~4500m,地形强烈切割,水文网发育,相对高差 1000 ~2000m,属中高山地形。岩土体类型以变质岩岩组、碳酸盐岩岩组为主,碎屑岩类和黄土零星分布。年平均降雨量一般为600mm,7 ~ 9 月 3 个月降雨量占全年的 65% ,多暴雨。植被覆盖率达 30% ~ 46% 。属于滑坡、泥石流中等-高-极高发育地区。

5.8.2.3 预警预报效果分析

7 月 20 日对甘肃南部局部、四川中部局部和北部局部等地震重灾区发布了 4 ~ 5 级的地质灾害预警预报。7 月 21 ~22 日,地质灾害大量发生,实际发生区在四川东南部和甘肃南部。甘肃南部和中部局部的预报是准确的,四川北部没有报准的原因是实际降雨发生了偏移。20 日预报的暴雨中心是南部局部、四川中部局部和北部局部等地震重灾区,而实际暴雨中心却落在了四川东南部和甘肃南部以及陕西西南部( 图 5.49) 。

5.8.3 2008 年预警预报效果分析

本章选取 2008 年 7 月和 8 月的预报情况进行分析。

5.8.3.1 成功预报情况分析

实际计算时,如果当日仅有 1 个预报区,则按 1 个区计算; 如果有多个预报区,则按实际预报区个数计算,3 级、4 级和 5 级区共同参与计算。用第 3 章 3.7 节建立的计算公式,计算出 2008 年 7,8 月预报准确率( 表 5.11) 。

图 5.49 7 月 21 日预报降雨、实际降雨与地质灾害点分布对比

表 5.11 2008 年 7,8 月预报准确率

表 5.11 列出 7 月共发布 93 个预报区,有 30 个准确预报区,平均预报准确率为32.26% 。8 月共发布 64 个预报区,有 14 个准确预报区,平均预报准确率为 21.88% 。每日预报准确率的变化从 0 ~100%均有,显示地质灾害发生的准确情况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同时与降雨量的情况有一定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造成预报准确率较低。遇到大范围强降雨出现时,预报准确率会有所提高。

5.8.3.2 空报情况分析

实际计算时,如果当日仅有 1 个空报区,则按 1 个区计算; 如果有多个空报区,则按实际个数计算,、四级和五级区共同参与计算。空报率和准确率之和为 1。用第 3 章 3.7建立的计算公式,计算出 2008 年 7,8 月空报率( 表 5.12) 。

表 5.12 2008 年 7,8 月空报率

根据表 5.12 空报率的计算结果,7 月的平均空报率为 67.74%,8 月的平均空报率为78.12% ,空报率较大,主要是因为预报降雨与实际降雨偏差较大所致。

表 5.13 2008 年 7,8 月漏报率

2008 年 7 月 20 日预报降雨和实际降雨情况可以看出,两个预报 100mm 的地区,其中一个降雨量不到10mm,另一个区中最大降雨量仅为40mm,降雨中心完全偏离预报区域,且降雨中心最大降雨量为 73mm,与预报 100mm 相差 27mm( 图 5.50) 。

图 5.50 7 月 20 日预报雨量与实际雨量对比图

5.8.3.3 漏报情况分析

用第 3 章 3.7 建立的计算公式,计算出 2008 年 7,8 月漏报率( 表 5.13) 。

根据表 5.13 显示的计算结果,7 月的平均漏报率为 66.87% ,8 月的平均漏报率为86.54% ,漏报率较大,主要是因为地质灾害预报是针对比较大的云团或台风等强对流天气引起的地质灾害的预报准确率较高,而对于局地暴雨等天气情况引发的地质灾害预测较低。

5.8.4 暴雨日数与地质灾害

将汛期( 5 ~9 月) 全国暴雨日数与地质灾害点分布叠加( 图 5.51) 。

显示暴雨日数较大的地区集中分布在广东南部、广西南部、湖北东部等地。图 5.52 暴雨日数分段与单位面积地质灾害点统计,灾害点密度较大的区域集中在暴雨日数在 3 ~5 日之间,而在暴雨日数 >10 日的区域地质灾害点密度并不是最大的,即总体上,暴雨日数分布与地质灾害点密度分布对应关系不好。

图 5.51 2008 年 5 ~9 月全国暴雨日数与地质灾害点分布( 台湾省专题资料暂缺)

图 5.52 2008 年 5 ~9 月全国暴雨日数分段与单位面积地质灾害点统计

5.8.5 强降水过程引发地质灾害分析

2008 年汛期( 5 ~ 9 月) 全国共有 8 次强降水过程,在地质灾害多发区引发了大量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 1) 2008 年 5 月 25 ~31 日强降水过程

2008 年 5 月 25 ~ 31 日,华南大部,特别是广西、贵州、广东局部发生一次强降水过程,过程降水量达 50 ~200mm。在全国多个省份引发了 365 处重大地质灾害。其中: 湖南 206处,广西 32 处,贵州 17 处等( 图 5.53) 。

图 5.53 2008 年 5 月 25 ~31 日强降水过程与地质灾害点分布( 台湾省专题资料暂缺)

从图5.54降水量分段与单位面积灾害点个数统计来看,过程降水量在50~200mm范围内,地质灾害点密度均较大,特别是过程降水量大于200mm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广西东北部、广东中北局部地区,地质灾害点分布更为集中,密度达7.4处/100km2;过程降水量为150~200mm的区域,覆盖了贵州、广西两省(区)交界地区,密度也较大,达2.8处/100km2。从全国统计来看,5月25~31日88.8%的地质灾害点位于累积雨量50~100mm范围内,全国地质灾害点主要是由本次强降水过程引发的。

图5.54 2008年5月25~31日降水量分段与单位面积地质灾害点统计

(2)2008年6月6~19日强降水过程

2008年6月6~19日,在我国的华南大部,特别是广东、广西、江西等地持续出现强降水过程,过程降水量达200~800mm。全国多个省份596处灾害点。其中:江西147处,广西126处,湖南88处,广东55处,浙江33处,云南23处等(图5.55)。

图5.55 2008年6月6日~19日强降水过程与地质灾害点分布(台湾省专题资料暂缺)

从图5.56降水量分段与单位面积灾害点个数统计来看,过程降水量在200~800mm范围内,地质灾害点分布最多,占全国灾害点总数的70.5%。过程降水量大于800mm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广东的东南局部,为地质灾害不易发地区,没有灾害点出现;过程降水量400~800mm的区域基本覆盖了广东、广西、江西、浙江、安徽等省(区)的山地(地质灾害高发区),地质灾害分布最为广泛,地质灾害点密度为4.6~6.4处/100km2;过程降水量200~400mm的区域覆盖了云南、重庆、湖南等地,地质灾害分布广泛,灾害点密度为6.4处/100km2。可见,本次大范围地质灾害的发生主要受到此次强降水过程的控制。

图5.56 2008年6月6~19日降水量分段与单位面积地质灾害点统计

(3)2008年7月6~10日强降水过程

2008年7月6~10日,华南大部、贵州东部、江南中西部、江汉东部、江淮西部、黄淮中东部、吉林北部等地出现了贯穿南北的强降水过程,全国多个省份共76处重大灾害点,其中:广东13处,湖北13处,安徽9处,广西2处等。

从图5.57降水量分段与单位面积灾害点个数统计来看,随着过程降水量增大,地质灾害点密度明显呈现增多趋势,特别是过程降水量介于100~300mm的区域,地质灾害分布点密度为0.8处/100km2;过程降水量大于300mm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广东的东南局部,为地质灾害不易发地区,没有灾害点出现;过程降水量在0~100mm范围内,也有大量灾害点分布。可见,此次强降水过程分布广泛,除降水中心灾害点个数较多外,在其他降水范围内仍有很多灾害点分布。

图5.57 2008年7月6~10日降水量分段与单位面积地质灾害点统计

(4)2008年7月20~24日强降水过程

2008年7月20~24日,四川盆地、黄淮、江淮等地普降暴雨到大暴雨,过程雨量50~200mm。在多处引发了大量地质灾害,其中四川50处,湖北29处,湖南26处,陕西7处,重庆6处,贵州6处等。

从图5.58降水量分段与单位面积灾害点个数统计来看,灾害点密度最大的区域过程降水量主要介于100~150mm之间,主要分布在四川、湖北、湖南等地质灾害多发区,而在过程降水量更大(>200mm)的区域,灾害点密度反倒相对较小,主要是因为这部分区域主要位于山东、河南、湖北等省份的地质灾害低易发区。可见山区或者说地质灾害多发区的灾害发生,主要受到强降水过程的控制,也即只有强降水过程落在地质灾害多发区时,地质灾害才会大量发生。

(5)2008年7月31日至8月2日强降水过程

2008年7月31日至8月2日,安徽、江苏局地出现强降水过程,累计降雨量50~200mm,局地250~530mm。最大降雨中心位于安徽的东北局部(>300mm),无灾害点发生;次级降雨中心位于安徽南部,为灾害多发区,引发灾害10处。

图5.58 2008年7月20~24日降水量分段与单位面积地质灾害点统计

从图5.59降水量分段与单位面积灾害点个数统计来看,也反映了这一特点,灾害点主要分布在过程降水量100~300mm的区域。在10~100mm覆盖的其他区域,有一些灾害点零星分布。

图5.59 2008年7月31日至8月2日降水量分段与单位面积地质灾害点统计

(6)2008年8月13~17日强降水过程

2008年8月13~17日,长江中上游、江淮地区等地大部分地区出现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降雨量普遍在50mm以上,湖北南部和东部、湖南西北部、河南东南部、安徽西部等地有100~200mm,部分地区超过200mm。在湖北、湖南、重庆等地引发大量灾害。其中湖南27处,湖北14处,四川12处,贵州6处,陕西3处,重庆2处。

从图5.60降水量分段与单位面积灾害点个数统计来看,灾害点密度最大的区域主要集中落于降水量大于200mm的区域,因为该区域位于湖南西北局部地区,降水强度的大幅度集中[24h降水量湖南桑植(164.4mm)、通道(113.4mm)、平江(108.0mm)破历史同期记录],引发了大量的地质灾害。

(7)2008年8月28~29日强降水过程

2008年8月28~29日,湖北、安徽、重庆等地两天累计雨量一般有50~250mm。在湖北引发了7处,重庆引发了4处地质灾害。

从图5.61降水量分段与单位面积灾害点个数统计来看,灾害点主要集中分布在过程降水量大于50mm的区域,该区域主要位于湖北、湖南北部、重庆大部两日累积雨量基本都达到暴雨级别,降雨强度大,地质灾害频发。

图5.60 2008年8月13~17日降水量分段与单位面积地质灾害点统计

图5.61 2008年8月28~29日降水量分段与单位面积地质灾害点统计

(8)2008年9月22~27日强降水过程

2008年9月22~27日,四川省9个县(市)降了大暴雨;北川县连续5d出现暴雨;彭山和新都2个县(市)日降水量突破9月历史极值。地震灾区部分地方道路中断,山体滑坡和泥石流频发,重大灾害点达40处(图5.62)。地质灾害点密度最大区域位于100~200mm降水量区域,其次为50~100mm区域。

从图5.63降水量分段与单位面积灾害点个数统计来看,灾害点主要集中分布在过程降水量100~200mm的区域,主要位于四川西部南北延伸地带。

5.8.6 台风暴雨引发地质灾害分析

2008年汛期(5~9月)全国共有6次台风登陆我国大陆,带来了丰富强降水,对于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起到了一定的引发作用。

(1)热带风暴“风神”(6月25~29日)

6号热带风暴“风神”6月25日清晨在深圳登陆。受其影响,广东、福建、广西、江西、湖南等地降大到暴雨,在广东、江西、浙江、广西等省(区)引发了大量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

从不同降水量分段的灾害点密度来看,过程降水量在50~400mm之间时,灾害点分布较多,特别是100~200mm、300~400mm过程降水量时,灾害点密度分别达到了1.2处/100km2和1.6处/100km2。而降水量大于400mm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广东东南沿海局部地区,灾害少发(图5.64)。本时段的地质灾害点主要是由于台风带来的集中降水引发的。

图5.62 2008年9月22~27日强降水过程与地质灾害点分布(台湾省专题资料暂缺)

图5.63 2008年9月22~27日降水量分段与单位面积地质灾害点统计

图5.64 热带风暴“风神”(6月25~29日)诱发灾害点分布统计

(2)热带风暴“海鸥”(7月19~20日)

7号热带风暴“海鸥”7月15日下午在菲律宾以东海面上生成。17日在台湾省宜兰县登陆,18日在福建省霞浦县再次登陆。受其影响,福建、广东、浙江、江西等地相继出现暴雨到大暴雨,在广东、福建两省引发了7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小型灾害(图5.65)。

图5.65 热带风暴“海鸥”(7月19~20日)诱发灾害点分布统计

本次降水过程具有降水面积相对集中的特点,过程降水量大于50mm的区域面积较小,灾害点集中分布在过程降水量100~150mm的局部区域。

(3)热带风暴“凤凰”(7月28日至8月2日)

第8号热带风暴“凤凰”于7月25日下午在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28日早晨在台湾省花莲登陆,同日22时在福建省福清市再次登陆,登陆时为台风强度(中心附近风力12级)。受其影响,浙江东南部、福建中北部等地普降大到暴雨,部分地区大暴雨或特大暴雨;长江口、福建、浙江等地出现8~10级大风,局部达14级。在安徽、福建、广东、江西等省份引发了35处型地质灾害。

过程降水量大于300mm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安徽东部与江苏交界地区,属地质灾害不易发区,无灾害点分布。而过程降水量在100~300mm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安徽南部等地质灾害多发区,降水集中,地质背景环境条件脆弱,地质灾害大量发生(图5.66)。

图5.66 热带风暴“凤凰”(7月28日至8月2日)诱发灾害点分布统计

(4)强热带风暴“北冕”(8月7~9日)

强热带风暴“北冕”8月6日傍晚在广东省阳西县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0级;并于7日下午在广西东兴市沿海再次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8级。受其影响,华南大部以及云南普降大到暴雨,局部降大暴雨或特大暴雨,过程最大降水量超过400mm。引发130处地质灾害,其中:四川50处,湖北29处,湖南26处,陕西7处,重庆6处,贵州6处等。

从过程降水量分段的灾害点密度来看,降水量大于200mm的区域分布在广西南部的局部区域,地质灾害低发。而降水量50~100mm的区域分布在云南东部、广西中部、广东中部等灾害多发区,灾害点密度达1.4处/100km2(图5.67)。

图5.67 强热带风暴“北冕”(8月7~9日)诱发灾害点分布统计

(5)强台风“森拉克”(9月14~16日)

强台风“森拉克”于9月14日凌晨在台湾省宜兰县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为15级(48m/s)。“森拉克”具有发展快、强度强,移动慢、路径异常,正面袭击台湾,影响台湾和东海时间长等特点,降水集中在福建东北沿海、浙江东南沿海局部,无典型的台风引发灾害报告(图5.68)。

图5.68 强台风“森拉克”(9月14~16日)诱发灾害点分布统计

(6)强台风“黑格比”(9月23~27日)

强台风“黑格比”于9月24日晨在广东省电白县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最大风力达到15级(48m/s)。“黑格比”带来的强降水过程与强热带风暴“北冕”相似,地质灾害点密度最大的区域过程降水量介于100~200mm之间,在广东、广西、云南等地引发了大量地质灾害(图5.69)。

图5.69 强台风“黑格比”(9月23~27日)诱发灾害点分布统计

5.8.7 第一代与第二代区域预警系统应用对比

以2007年7~8月和2008年7~8月空间预报准确率核算,前者约为40%,后者约为27%,但后者预警面积仅为前者的四分之一,大大减少了预警区域,等于减少了防灾相应成本。

用两套系统以2008年5月1~15日实际预警情况开展了对析(表5.14)。

表5.14 2008年汛期第一代与第二代区域预警系统应用对比

结论是,第二代预警系统在继承第一代系统临界雨量判别优势的基础上,突出反映了区域地质环境条件,在预警准确度、精细度等多个方面有较大改进。

北京市气象局:历史上已有7次。

7月24日消息,23日20时起,受台风“安比”影响,北京出现降雨,局地大暴雨。对此,不少网友疑问,位于华北的北京为何也能受到台风的影响?对此,北京气象局称,有气象记录以来,曾经有7次台风减弱后的低压经过或接近北京。

24日上午,北京迎来降雨。?

“台风雨”来袭 津冀首次发布台风预警

根据气象部门的消息,北京市气象台已于今日(24日)9时升级发布暴雨**预警。河北省、天津市气象台23日下午先后发布台风蓝色预警信号。这是自2007年中国气象局正式实施《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以来,天津、河北首次发布台风预警信息。

中央气象台监测,7月24日08时第10号台风“安比”中心位于天津大港境内,热带风暴级别,近中心附近最大风力8级,中心气压990百帕,将以每小时20公里的速度向北偏东方向移动。

北京市气象局称,此次降雨的特点是持续时间长、雨势相对平缓、雨量分布不均。

具体来看,北京今天白天阴有中到大雨,山前及东部、南部地区有暴雨,强降雨时段将持续至14时前后,降水过程伴有弱雷电,东部地区有7级左右阵风;24日夜间还有雷阵雨。最大小时雨强20~40毫米。

来源:中央气象台

“安比”为何能影响北京?预报:还将影响东北

很多网友都有疑问,为何位于华北地区的北京,也会受到台风的影响?

北京市气象局介绍,台风“安比”能够以热带风暴级强度持续北上影响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登陆后的行进路线靠近海岸线,这使得“安比”有一半结构留在海上,一半在陆地,海洋上源源不断的水汽和良好的环境助其保持相对完整“形体”;

二是地形相对平缓,江苏、山东大部地区以平原丘陵为主,坡度较缓、起伏小,对于减弱台风强度影响不大。

此外,中央气象台预计,“安比”未来将和冷空气共同作用,还将影响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给东北多地带来强降雨。

24日上午,北京迎来降雨。?

历史上,北京曾7次受台风影响

根据北京市气象局的消息,有气象记录以来,曾经有7次台风减弱后的低压经过或接近北京,具体情况如下:

1. 1956年8月2日,12号台风在浙江省象山港登陆,8月2日到6日影响北京,南郊观象台累计降水量达249.1毫米。

2. 12年7月27日,3号台风在胶东半岛入渤海湾,7月27日到29日影响北京,全市平均降雨量102.2毫米,其中丰台站达159.2毫米。

3. 年 8月8日,8号台风“freda”在福州罗源县登陆,8月10日前后影响本市,出现暴雨,局地大暴雨。8月8-10日全市20站平均115.1毫米,最大朝阳站273.0毫米,其中10日通州日雨量达192.1毫米。

4. 1989年7月21日,9号台风在浙江东北部登陆,7月21日至23日影响北京,全市平均降雨量102. 9毫米,其中最大出现在房山霞云岭,达229.2毫米。

5. 1994年7月12日,6号台风在福建省泉州湾登陆,7月12日至14日影响北京。全市平均降雨量151.9毫米,其中平谷站达305.1毫米。

6. 2005年8月6日,9号台风“麦莎”在浙江玉环县登陆。8月8日夜间到9日白天影响北京,受减弱的低气压西部边缘云系的影响,出现中到大雨局地暴雨的天气,其中顺义的降雨量最大,达到76毫米。这次降雨过程因台风中心较为偏东,全市降雨雨势比较平缓,持续时间长。

7. 2017年7月29日,10号台风 “海棠”,登陆地点福建省福清市。8月2日白天到夜间北京受减弱的低压倒槽和东移高空槽的共同影响出现中到大雨,部分地区暴雨,房山、大兴、平谷、密云和顺义局地出现大暴雨。8月2日08时至3日05时,全市平均降雨量36.7毫米,城区33.3毫米;最大降雨为房山长阳182.8毫米,最大雨强出现在房山站,2日19-20时降雨111.9毫米。

来源:?中国新闻网(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