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珠峰只有8848米登起来那么难,走一万米都是轻松的?

珠穆朗玛峰天气预报数据_珠穆朗玛峰天气预报

://image.baidu/i?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fm=ps&word=%D6%E9%C4%C2%C0%CA%C2%EA%B7%E5

简介

珠穆朗玛峰是喜玛拉雅山脉的主峰,海拔8848.13米,29,029英尺,是地球上第一高峰,位于东经 86.9°,北纬27.9°。地处中尼边界东段,北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自治区的定曰县境内,南坡在尼泊尔王国境内。藏语名称:Chomolungma,意为“神女第三”;尼泊尔名称:Sagarmatha,意为“天空之神”;西方称呼:Everest。

珠穆朗玛峰山体呈巨型金字塔状,威武雄壮昂首天外,地形极端险峻,环境异常复杂。雪线高度:北坡为5,800~6,200米,南坡为5,500~6,100米。东北山脊、 东南山脊和西山山脊中间夹着三大陡壁(北壁、东壁和西南壁),在这些山脊和峭壁之间又分布着548条大陆型冰川,总面积达1,457.07平方公里,平均厚度达7260米。冰川的补给主要靠印度洋季风带两大降水带积雪变质形成。冰川上有千姿百态、瑰丽罕见的冰塔林,又有高达数十米的冰陡崖和步步陷井的明暗冰裂隙,还有险象环生的冰崩雪崩区。

珠峰不仅巍峨宏大,而且气势磅礴。在它周围20公里的范围内,群峰林立,山峦叠障。仅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就有40多座,较著名的有南面3公里处的“洛子峰”(海拔8,516米,世界第四高峰)和海拔7589米的卓穷峰,东南面是马卡鲁峰(海拔8,463米,世界第五高峰),北面3公里是海拔7,543米的章子峰,西面是努子峰(7,855米)和普莫里峰(7,145米)。在这些巨峰的,还有一些世界一流的高峰遥遥相望:东南方向有世界第三高峰干城嘉峰(海拔8,585米,尼泊尔和锡金的界峰);西面有海拔7,998米的格重康峰、8,201米的卓奥友峰和8,046米的希夏邦马峰。形成了群峰来朝,峰头汹涌的波澜壮阔的场面。

年轻的珠穆朗玛

崔之久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珠峰留给每个走进她的人的印象除了威严、雄伟外,就是她的严酷无情。多少登山者和科学家已献身于此,留下了无尽的叹息、感慨和追忆。人们在歌声中发出询问:“是谁带来远古的呼唤,是谁留下千年的期盼?难道说还有无言的歌,还是那久久不能忘怀的眷恋!”这歌声与其说是歌唱青藏高原的,不如说是献给珠穆朗玛峰的圣歌。

大自然的探索者面对大海和高山时都会有一种感觉:那片蓝天下的雄浑壮美。“是谁日夜遥望着蓝天”当然是一群渴望大山和大海的人,而珠峰正是经历了沧海桑田变幻,兼备高山大海的地区。1960年,中国登山队王富洲、贡布(藏族)和屈银华从珠峰顶上捡回的八块石头就是来自奥陶纪的石灰岩,4-5亿年前它们出自大海,而今又被高高地抬上了世界之巅。

这种天壤之别的经历真正是一首梦幻曲,远古的呼唤总算有了很具体的内容。在珠峰北侧地带还能找到来自南半球的巨羊齿植物化石,在雅鲁藏布江沿岸还能看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层中的岩块挤压到一起的板块缝合带,这一切均显示整个喜马拉雅山脉连带它的主峰---珠穆朗玛峰都是从遥远的南半球经印度板块推挤,飘洋过海2400公里而来。而在漂的同时,它又因受到欧亚板块反作用力的阻挡,慢慢地抬高升起。虽然在山南山北有很多断层消除了相当一部分地球内部的应力,但最后还是被抬升为世界第一高峰。当然,在抬升过程中也有来自地球内部向上穿越的花岗岩岩浆的顶托也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现在看到的珠峰的“颈部”---8700米的“第二台阶”和顶部都是奥陶纪灰岩,实际上8500米以上就已都是奥陶纪灰岩了。而珠峰的“身体”部分则是来自地球内部的花岗岩和变质岩---片麻岩、眼球状片麻岩,它们都是原始的沉积岩,因为遭到花岗岩侵入和区域的地质而改变了原来的性质。在东绒布冰川一侧,人们多看见深灰黑色的岩石,那就是片麻岩。当人们去西绒布冰川考察时,就会看到大量发**的岩石,那就是花岗岩。

在大约至今100万年前后,珠峰在升高到现在的高度以后,或者说现有高度以前,在全球气候变冷的冰期时期,就有多次冰川发育的时期。不同时期冰川的规模有大有小,据有关资料显示,喜马拉雅山脉北侧包括珠峰地区,最大的冰川范围也只到达山麓地带,长度数十公里,并不像人们想象的冰川已经把高原盖满了。在珠峰地区,登山大本营所在的绒布寺在不远的河谷中有一道乱石堆起的小丘,东边颜色黑,西边颜色黄,这就是18000年前绒布冰川末端所在的位置。我们就依据这一冰川遗迹命名为:绒布寺冰期。稍后,随着气候变暖,冰川退后到绒布德寺,又在冰川末端堆了一堆小丘,时间大约5000年前,我们叫绒布德寺冰川阶段。现在从5000米开始显现的中绒布冰川就是那时遗留下来的。冰川长度有18公里。自1960年,我们开始考察研究绒布冰川以来,40多年过去了,冰川表面和冰体内部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最明显的是冰塔林的变化。上世纪60年代,中绒布冰川冰塔林从5300-5400米就开始出现,而东绒布冰川只要一拐弯就可以看到冰塔林。现在,中绒布冰川的冰塔林已经上移到5600-5700米才能看见。而冰塔林的高度也从30-40米缩小到20-30米。尽管如此,冰莹玉洁的水晶世界却没有本质的变化。那水晶宫似的冰洞是由冰川内部的排水道被放弃后形成的。一个冰柱顶着一块大石头,而形成的冰桌是由于冰面差别消融形成的。因为被石块盖住的冰块得到保护,减少了消融,所以高高擎起,而周围未受到保护的冰面消融很快而变低。冰桌就这样形成了。

冰塔林是珠峰冰雪世界的代表,也是珠峰地区和喜马拉雅山脉北侧冰川的特色。因为只有在低纬度气候干燥的海拔高度地区,由于太阳入射角度高,太阳辐射从冰川上面直射冰川裂隙,引起从上到下的消融,才能使冰塔林个体高耸、陡峭,冰塔林才能成林。如果缺少任何一个条件,譬如:纬度偏高、太阳入射角偏小、冰川面从侧面开始融化,则形成的冰塔林就不会高而陡峭。只有珠峰北侧才具备前面提到的各种条件,所以冰塔林又高又美。这里的雪线高达6000米以上,因而也是世界山地冰川中冰川位置最高的所在。绒布冰川的末端的海拔高度比欧洲最高峰---阿尔卑斯山的勃郎峰还要高几百米。因此,这里是典型的大陆性高位山地冰川区。

人们有时在议论珠峰到底有多高?甚至于有人主张要设法穿过顶部的冰雪层去测量岩石的顶部,这样才算珠峰真正的高度。其实,冰雪也是一种岩石,只不过存在的时间短暂而已。在南极人们把冰崖都当作一种海岸类型对待,你排除不了它。在北极,有大块地下冰的土地也是陆地的一部分。海水侵蚀冰化了,陆地也少了一块,因此冰作为陆地的一部分是排除不了的。难道在珠峰顶部就一定要排除掉冰雪层的存在吗?不,冰雪的顶部就是真实的珠峰的真正顶部。人们也许会说:“冰雪层不稳定,会导致珠峰顶高度的多变”。这又何足多怪呢?岩石的顶部的高度就永远稳定吗?任何专业人员都知道,冰雪和岩石都不是永远稳定的,只不过有量的差别而已。再说,如果珠峰按一些人的设想,测量到了岩石顶部的海拔高度,那别的山峰高度又如何处理了?使测量了珠峰岩石顶峰的高度比乔戈里峰的冰雪顶部高度低?或者说比乔戈里峰的岩石顶部高度低呢?……又该如何确定谁是世界第一高峰呢?简单一句话,我认为,挑起这一问题并引起可能会产生的争论是没有必要的。 (山野杂志)

珠峰登山气象知识

作者:高登义 中国科学探险协会、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我先后于1966、15、1980和年为国家登山队攀登珠峰和南迦巴瓦峰主持天气预报工作。

气象是登山活动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我把在山地气象方面考察研究的成果应用在登山活动中,制作长(3个月)中(10天)短(1天)期和临近(30分钟—2小时)天气预报,并发表了三篇关于攀登珠峰和南迦巴瓦峰的气象条件和预报的论文,也算是为登山界做一点实事。

珠峰山区气候知识主要包括了雨季的起始与结束时间,7000米以上的高空风变化情况以及不同海拔高度的地面风速的日变化情况。了解珠峰雨季的始末时间主要是为了安排珠峰登山,登山时间应尽力避开雨季,选择旱季。为了解珠峰7000米以上的高空风变化情况对于从北侧攀登更为重要。根据我国登山家的经验,在珠峰地区登山应选择风速小于6级风的季节。前面提到的气候状况是登山者选择珠峰登山季节的重要气象依据。了解山区地面风速的日变化情况主要是为了每天登山的时间安排。

登山季节选择

珠峰北侧地区的雨季时段为6月中旬-9月中旬,其中以7-8月降水量最大。珠峰地区7000米以上高空风速的季节变化主要决定于副热带西风急流带(也称南支西风急流带)的变化,副热带西风急流带所处的位置即是出现大风的位置。据统计,珠峰上空(7000-9000米)的风速在1-3月和11-12月最大,一般不宜攀登。综合上述两个条件,在从珠峰北侧攀登顶峰的登山季节以4月下旬-6月上旬、9月中旬-10月上旬为最好。

登山时间选择

统计分析表明,在山区地面风速变化比平原地区的大,而且海拔高度越高风速日变化越大。例如,春季和夏初在青藏高原上,海拔4500米高度地面风速的日变化为海拔1000米高度的4.5倍,在这一高度上当地时间下午2-6时的风速比夜间和上午的风速平均大5.5米/秒。

由此推测,在海拔6000-8000米高度地面风速日变化约为海拔1000米高度的6-8倍,即下午风速约比夜间和上午的风速大7.3-9.8米/秒。有鉴于此,我曾于15年向中国登山队建议在高海拔地区登山应“早出发,早宿营”。中国登山队自15年起把“早出发,早宿营”作为登山行动准则之一。在珠峰地区,中国登山队规定当地时间早晨2时出发,下午2点宿营。登山爱好者可根据不同季节和不同海拔高度,自己确定“早出发,早宿营”的时间。从原则上讲,海拔高度越高,出发和宿营的时间越早,春季和秋季的地面风速日变化较大,应尽可能提早,夏季地面风日变化小,可以少提早一些时间。

珠峰山区天气现象

在珠峰山区活动,除了上述很重要的气候知识外,了解一些珠峰山区天气知识也很必要。掌握好这些天气知识,除了有助于登山活动外,也会学习到丰富多彩的气象知识。

冰川风

这是珠峰北侧的特殊天气现象。在一般山区,往往盛行日变化显著的山谷风。在一昼夜中,下山风和上山风交替出现的现象叫山谷风。一般来说,上山风又叫谷风,空气由山谷向山坡流动;下山风又叫山风,空气由山坡向山谷流动。形成山谷风的原因主要是山谷中下垫面与山谷中大气接收太阳辐射能力不同而形成山坡上空气温度及山谷中同高度上大千温度的差异。一般说来,当地时间正午后至前为山风,其它时间为谷风。

在珠峰北侧,由于在海拔5300-7000米主要为冰雪表面,日出后的冰雪表面气温仍然低于山谷中同高度的大气温度,因而几乎昼夜盛行下山风,这种因冰川分布而形成的下山风又称作冰川风。冰川风在当地时间下午2-6时最强,在离地1000米以下的风速平均可达10米/秒,阵风达到7-8级。

河水流量的日变化

一般来说,高山地区河水流量的日变化主要决定于冰川融水量的日变化,而冰川融水量的日变化又主要决定于气温的日变化。春夏秋三季日出后,当阳光照射在冰川表面时,冰川逐渐消融,流水汇入河谷,增大了河水流量。在珠峰绒布河水流量中,67%左右来源于冰川融水。因此,高山河流的河水流量都在正午前较小,午后至傍晚最大。

看云识天气

在高山地区,云与天气变化有一定关系。有经验的登山者可以从云的形态变化推测短期天气的变化,特别是在珠逢北侧地区登山时,珠峰特有的“旗云”变化与天气变化联系紧密。

所谓“旗云”是指在珠峰顶端不断生成的对流性的“积云”,受强烈的高空风影响随风飘动,远望宛如一面旗帜挂在峰顶上的特殊天气现象。

观测研究表明,珠峰顶端出现的“旗云”绝大部分是自西向东飘动,但当特殊天气系统来临时,“旗云”也会自东向西飘动。

从多次制作攀登珠峰的登顶天气预报中我们知道,珠峰顶上的“旗云”的确可称作“世界最高的风向标”。

首先,从珠峰“旗云”飘动的方向可以判断珠峰顶高度附近(海拔8000-9000米)的风向;其次从“旗云”顶部起伏波涛的形态可以估计高空风速的级别大小。

如果“旗云”自西向东飘动,云的顶部平而光滑,并在离开峰顶后高度逐渐下降或是云的顶部起伏波动剧烈。高空西风风速在每秒17米以上,当日不宜于7000米以上的登山活动。

如果“旗云”自西南向东北飘动,云的顶部起伏波动大,而且在离开峰顶后高度逐渐上升,表明高空风速不超过15米/秒,当日还可以在7000米以上登山活动。但一天后会有高空西风槽来临,大风伴随降雪发生,2-3天内不宜在7000米以上登山活动。

如果“旗云”自东向西飘动,表明高空有偏东风气流,未来1-3天内会有印度低压来临,带来大雪伴随小风的天气,一般不宜在7000米以上登山活动。然而在珠峰北侧,对于熟悉登山地形和路线的攀登者,也可以利用这种小风而气温高的天气,在8500米以下登山,因为从北侧攀登对登山者最大的威胁是大风。

如果在珠峰顶端的云量很少,没有形成“旗云”,而且云几乎垂直向上,表明高空风小于15米/秒,宜于在7000米以上登山活动。如果在珠峰顶部附近有荚状高积云,表明在峰顶附近大气层结构稳定,高空风不大,也宜于7400米以上的登山活动。

为什么珠峰只有8848米登起来那么难,走一万米都是轻松的?

珠穆朗玛峰的环保问题(环境,气候)现在的环境状况,和气候

我给你介绍介绍。

珠穆朗玛峰位于西藏自治区定日县,在我国西藏与尼泊尔的交界处,为世界最高山系喜玛拉雅山的主峰,海拔8848.1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

在藏语中,“珠穆”的意思为女神,“朗玛”为第三,珠穆朗玛峰也就是当地人民所亲切称呼的“第三女神之峰”。相传很久以前,珠峰附近还是一片无边的大海,珠峰脚下花草茂密、蜂蝶成群。一天,突然来了一个五头恶魔,想要霸占这片美丽的地方,它把大海搅得恶浪翻滚,毁坏森林,摧残花木。一时间,一个富饶肥沃的地方,变得乌烟瘴气,满目疮痍。正当鸟兽走投无路、坐以待毙时,从东方漂来一朵五彩祥云,变成五部慧空行母,施展无边法力,降伏了五头恶魔。从此,大海变得风平浪静,生活在这里的众生都万分感激地对仙女顶礼膜拜,众空行母本想功成后返回天庭,无奈众生苦苦哀求,乞望她们能永远留下,降福人间,和众生共享太平。众女神终于同意,她们喝令大海退去,使东边变得森林茂密,西边出现良田万顷,南边草肥林茂,北边牧场无限。五位仙女也变成喜玛拉雅山脉的五大高峰,驻扎于人间大地,其中排行第三的仙女长得最高、最俊俏,她就是珠穆朗玛峰。

旗云是珠穆朗玛峰的特殊景观。顾名思义,旗云的形状宛如一面旗帜,漂浮在珠穆朗玛峰的顶端,有“世界上最高的风向标”之称。它反映了高空气流的运动。有经验的气象工作者和登山运动员可以把旗云形态的变化,作为登山天气预报的参数。旗云的形成和珠峰的特殊高度及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关。旗云并非整天都能见到,在日出后产生,中午前后最明显,下午三四点以后,由于空气对流加强,云层迅速发展,山顶被其它云遮蔽就见不到旗云了。

珠峰呈金字塔型,根据科学推算,峰顶的最低温度为-56摄氏度,这比中国最冷的地方——黑龙江漠河地区的气温还要低。山上常年积雪不化,冰川、冰坡、冰塔林随处可见。山顶空气稀薄,常有七、八级大风,十二级风也很常见。

这个地区是我国大陆性冰川的活动中心,根据资料介绍,属于中国境内的冰川有217条,面积七百多平方公里,其中有几条冰川长达20公里以上,最长的绒布冰川有22公里。

珠峰地区悬冰川最多,其规模较小,面积一般不超过一平方公里,冰的厚度为一二十米。顾名思义,这种冰川的特点是冰川的末端悬挂在陡坡上。远远望去,成排的悬冰川就象一块块白色的盾牌挂在陡峭的山坡上。悬冰川一般是在古冰川残留地形上发育起来的。古冰川时,支流冰川向主流冰川汇集,由于主、支流冰层厚度、运行速度、冰蚀能力的差异,冰川主谷被强烈下切,支谷不得不悬于山腰上。现在,由于冰川规模缩小,冰川主流得不到足够得供给而退缩或消失,支流冰川仅能依贴于陡坡上,并时常因下端崩落而发生冰崩。

这里还有规模较大的冰川——冰斗冰川,它们分布在山顶附近或分水岭两侧。在风化作用和冰蚀作用下,山地被切割,山岭被削成斗状的山坳,象把巨大的座椅,冰川就发育在座椅中。冰斗冰川的形状近于卵圆形,有的近似于三角形,冰川表面凹进,向冰川出口处缓缓倾斜,有些冰斗冰川向山谷推进,呈条带状伸展,成为山谷冰川。在冰川集中的地方,往往是几条山谷冰川相连,象条条玉龙盘绕于山间。

珠峰地区纬度低,太阳辐射强,冰川表面的小气候差异,造成冰面差别消融,形成许多奇丽的景色。冰蘑菇,是大石块被细细的冰柱所支撑,有的可高达5米。冰桥象条晶莹的纽带,连接着两个陡坎,象是有意为两个陡坎“保媒搭线”。冰墙陡峭直立,象座巨大的屏风,让人生畏。冰芽、冰针则作为奇异美景的点缀,处处可见。最令人称奇的还要数那千资百态的冰塔林了。在海拔5700米到6300米的地段,是“水晶宝塔”——冰塔林的世界。珠峰北坡绒布冰川上,发育有5.5公里长的冰塔林带。乳白色的冰塔拔地而起,一座接一座,高达数十米。有的象威严的金字塔;有的象肃穆的古刹钟楼;有的象锋利的宝剑,直刺云天;有的象温顺的长颈鹿在安详漫步,个个晶莹夺目。难怪人们都说,进了冰塔林,就把如同自己置身于上苍的仙境中了。

喜玛拉雅山连绵的高峰挡住了从印度洋上吹来的暖湿气流,故而北坡气候干燥,植被稀疏。但在山中,却也是生机勃勃。这里的牦牛,身躯魁梧,体力极强;野驴为世界上的珍稀动物;岩羊和高原鼠经常出没;人迹罕至的冰川,雪鸡成群结队。这些生活在海拔6000米高的冰原上的生命告诉人们,生命是十分顽强的。

根据中国科学探险队1992年赴珠峰考察的结果,珠峰水环境污染状况不容忽视。例如,俗称砒霜的重要成分砷(As),一般多存在于火山灰硫磺或煤燃烧产物中,15年为1.33微克每升,可到1992年已达14.9微克每升,上升了10倍多。1992年珠峰北坡绒布河水中汞含量为0.15微克每升,国家环保局公布的长江和黄河中为小于0.2微克每升,然而1990年12月珠江水却低于0.1微克每升。

珠峰的8848又不是平地,因为重力作用氧气绝大多数都集中于地面几公里范围内,海拔越高氧浓度越低,而且温度也越低,珠峰上有很多冰川的裂缝,走一步都得万分小心。

地球整天上是一个岩石构造的球体行星,但是由于地壳运动,地壳上有突起有凹陷,对于人类来说就是高山和峡谷。上过初中的都知道,引力的作用和质量以及距离有关,因此引力的作用是使物质收缩,也因此地球上绝大多数的大气都集中在地面几公里的范围内,随着海拔的攀升大气压力不断降低,氧气作为密度比大气平均密度还低的气体,也受重力的作用,因此珠峰上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缺氧,若无氧登珠峰,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地方氧气就比较稀薄,无法支撑重体力活动;

而由于地球大气层的存在,对太阳光层层过滤,阳光到达地面的时候,大多数短波和宇宙辐射都已经被大气层和地球磁场所消耗,只有一些中长波的电磁波容易到达地面,而这类电磁波对于大气的直接加热作用比较弱,而地面接受阳光辐射后会辐射红外长波辐射,这种辐射对二氧化碳和水蒸汽有较强的加热作用,而地球水蒸气和二氧化碳也主要分布在近地面的对流层内,因此对流层的温度主要是地面长波辐射对大气加热所致,距离地面越远受到的辐射越低温度也越低,根据测算,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左右,珠峰海拔8848,8.5公里高温度就下降50℃左右,而地球表面平均温度15℃,海拔8400多米温度就是零下二三十度。

寒冷和缺氧是限制人攀登的两个因素,地球上的人类主要生存在海拔不是很高的地方,肺部适应了低海拔,难以适应超高的海拔,8000多米很容易有高原反应,严重的会迅速导致肺气肿进而引发败血症,在高原这都是很容易致命的因素,前不久印度十几名士兵就是在高原因为受伤加寒冷又缺乏医疗保障,很快就死掉了。海拔高温度低,使得珠峰雪线以上的地方都覆盖着万年冰雪,由于重力的作用,加上夏季冰川融化,冰川内有很多隐藏的裂隙,深度几十到几百不等,攀登珠峰要注意避开冰川的影响。

还有一个因素是珠峰顶部气象变化剧烈,因为海拔高加上喜马拉雅山脉对水汽的抬升,珠峰顶部很容易发生大雾、大风等剧烈的气象,封峰顶风速最快接近17米每秒,风力达到8级以上,8级风时迎风行走明显感到困难,更别提是高空低温缺氧的环境下。在那样缺氧低温的环境中,人需要背着很多物资,需要背着氧气罐以备不时之需,当然还要穿着厚重的防寒服,即便是冬季穿得厚一些都感觉不舒服,更别提是在险峻寒冷又缺氧的珠峰之上,装备也十分消耗体力;还要防备着异常的气候、冰川裂缝、雪崩、落石等异常条件,每走一步都充满危险。

事实上,每年登珠峰的人很多,但是却需要珠峰气象的短临预报,需要在合适的时间窗口内登顶珠峰,每年5月份,天气回暖珠峰顶部的气候相对比较缓和,但是也有很剧烈的短时极端天气,攀登珠峰和登顶需要结合地面气象监测的数据,若在不当的时间攀登珠峰,甚至会被风吹进峡谷,《攀登者》中就表现了这样的情节。

(东南山脊路线)作为对比,日常生活中向上爬100米就相当劳累,需要停下来休息一段时间,在高海拔的地方只会加速人体的消耗,疲劳感会更加强烈,所以向上攀登8000米和平地上走8000米完全不是一个概念,而且攀登路线不可能是直直向上,攀登路线至少是珠峰高度的3倍以上。

问题问的太轻巧,8848米已经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山峰了,攀登高峰与陆地上走一万米完全是两个概念,海拔三千米就已经是一个缺氧门槛了,克服缺氧、恶劣天气不是普通人可以做到的。

首先以最简单的攀登来看, 正常人攀登有阶梯的高山,一般连续向上40分钟就要休息补充体能 ,比如华山、泰山等,这些山体还是建立在已经开发的基础上,只需要克服自身重力向上就行了。而珠峰不但高度更高,而且没有人造的落脚点,完全依靠手脚并用,即便休息也是悬在半空,普通人体力上不了4千米就要折返。

再以氧气含量来看,虽然至今也没有一个标准的缺氧海拔基准线,但普通人超过三千米就有概率出现高原反应,超过四千米则有概率因为缺氧而出现肺水肿,这一点去过西藏的人应该深有体会。 当海拔上升到5000米、6000米,极度缺氧时普通人即便不活动都难以适应 ,更何况继续攀登到7000米、8000米。

最后还有恶劣天气, 珠峰在海拔5500米--6000米以后就开始冰雪覆盖,在攀登过程中还会伴有强风、降温等恶劣天气 ,这些因素加起来在平路上都难以行进,更何况是复杂的攀登。并且攀登时身上还要背着沉重的装备,这比五公里负重越野都要困难,所以用8848与平路行走一万米作比较,根本就是两码事。

欢迎点击关注,留言一起探讨。

登珠穆朗玛峰难,那是一定的。

1、气温,地势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度,可以想象珠峰的温度有多低。

2、地势,登者要负重步步登高8848米,却没有路,没有台阶,全是冰雪,可以想象难度。

3、高峰缺氧,呼吸困难。

4、大风,站立都难,何况负重登高。